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请做好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发改办社会[2008]100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发展改革委、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
为保证《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中医规划》)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请各地在做好重点中医医院建设规划备选项目编报工作的同时(发改办社会〔2008〕691号),认真组织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基地”)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基地建设目标
在中央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加强基地建设单位中医临床和科研基础设施、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专病)、高水平临床研究队伍以及创新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建设,建成分布合理、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逐步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二、基地申报条件
(一)基地申报单位所在省(区、市)有保护和扶持发展中医药(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下同)的具体政策措施,中医药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基地建设有良好的工作基础。
(二)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并积极支持申报,提供较好的建设条件。
(三)基地申报单位应符合下列基本条件:
1.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下同)。编制床位≥500张,床位使用率≥90%。
2.临床诊疗具有明显的中医药特色和优势,10个以上的单病种中医临床疗效确切,每一单病种年门诊量≥3000人次,年出院人数≥200人。
3.有1个以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或2个以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项目。
4.有1个以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或1个以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
5.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基地。
6.具有一批全国知名的学术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7.具有良好的中医临床研究条件和保持稳定的研究方向,取得重大研究成果,近十年内承担过国家级中医临床科研项目,科研水平居全国前列。
(四)每省(区、市)申报一所符合上述条件的中医医院。
三、基地申报有关要求
(一)各地根据国家的统一要求以及本省(区、市)中医药工作和省级中医医院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基地申报工作。
(二)各地决定申报并确定本省(区、市)基地申报单位后,要采取相关措施为项目建设创造条件,发挥申报单位在本省中医药工作中的龙头作用。
(三)请各省(区、市)发展改革委、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基地申报单位,按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申报书》要求实事求是填报有关材料,并于6月10日前将申报文件、《申报书》等书面材料连同电子文档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申报书》电子文档可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府网站下载(www.satcm.gov.cn)。
(四)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组织专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通过预审、初审、复审、终审四个程序确定基地建设单位。
附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申报书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
二○○八年五月六日
附件:
编号:□□□□□□□□□ 序号:□□
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
申 报 书
申报医院名称: (盖章)
申报医院类别:中医□ 中西医结合□
民族医□
单位负责人:
单位通讯地址:
单位邮政编码: 电话:
单位传真: 电子邮件:
2008年5月
一、中医临床研究综合能力与水平
(一)基本条件
医院等级、级别
省级 □ / 三级甲等 □ / 未评审或其他 □
重点学科
重点专科(专病)
重点研究室
三级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项目情况
个
个
个
个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基地
有 □ 无 □
编制床位
张
年门诊量
人次
年出院人数
人
医院资产总值
医疗设备总值
科研设备总值
万元
设备总值
万元
万元
万元
设 备 名 称
价格
(万元)
购买日期
产地
型号
月均使用
人次(份)
大型医疗及科研设备
业务用房
M2
研究用门诊
M2
独立□不独立□无□
临床研究室
M2
临床科研实验室
M2
中药新药临床实验研究Ⅰ期病房
床位数
张
满足临床医疗和科研需要
能□ 否□
检验科及其它医技科室
省级或卫生部临检中心室间质量评价总成绩
分
面积
M2
GPP标准
达到□ 未达到□
制剂中心(室)
剂型数量
个
品种数量
个
面积
M2
临床科室直接联网检索
可以□ 不可以□
医院图书馆
藏书量
册
期刊数量
种
医院数字化信息系统
有□ 无□
1
(二)中医药特色
床位使用率
%
中药处方比例
%
门诊中医药治疗率
%
病房中医药治疗率
%
中医特色疗法及
中医适宜技术
项
具有中医特色的
单病种诊疗常规
个
病种名称
中医/
民族医
治疗率
有无中医/中
西医结合/民
族医诊疗规范
年门
诊量
年出院
人数
中医/民
族医辨证
准确率
治愈
好转率
平均
住院日
%
有□无□
人次
人
%
%
日
%
有□无□
人次
人
%
%
日
%
有□无□
人次
人
%
%
日
%
有□无□
人次
人
%
%
日
%
有□无□
人次
人
%
%
日
%
有□无□
人次
人
%
%
日
%
有□无□
人次
人
%
%
日
%
有□无□
人次
人
%
%
日
%
有□无□
人次
人
%
%
日
%
有□无□
人次
人
%
%
日
%
有□无□
人次
人
%
%
日
%
有□无□
人次
人
%
%
日
%
有□无□
人次
人
%
%
日
%
有□无□
人次
人
%
%
日
%
有□无□
人次
人
%
%
日
%
有□无□
人次
人
%
%
日
%
有□无□
人次
人
%
%
日
病
种
质
量
管
理
%
有□无□
人次
人
%
%
日
2
(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名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定点时间
年 月
验收时间
年 月
床位数
张
病床使用率
%
区域外患者比例
%
协作单位
个
重点病种1
重点病种2
重点病种3
年门诊人次
人次
人次
人次
年出院人数
人
人
人
治愈好转率
%
%
%
门诊中医药治疗率
%
%
%
住院中医药治疗率
%
%
%
诊疗规范的制定
有□ 无□
有□ 无□
有□ 无□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
项
项
项
(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学科名称
开始建设时间
年 月
验收时间
年 月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学科数据库名称
学科网络平台交流网址
学科梯队建设
学术带头人(姓名)
后备学科带头人数
人
学术骨干人数
人
学科带头人(姓名)
2003-2007年引进学科人才数
人
人才培养(2003-2007年总人数)
博士后
人
博士研究生
人
硕士研究生
人
师承学员出徒
人
研修学员结业
人
承担进修生
人
学科建设取得的新理论、新方案、新技术、新方法
新理论
有□ 无□
具体名称
新方案
有□ 无□
具体名称
新技术
有□ 无□
具体名称
新方法
有□ 无□
具体名称
学科建设获得的成果、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的国家研究项目(2003-2007年)
一等
二等
三等
获国家成果奖
项
项
项
发表数
SCI或EI收录数
论文
篇
篇
科技
教育
国家级研究项目立项
项
项
3
(五)科研
专门部门和人员
有□ 没有□
培训班
定期举办□ 不定期举办□ 不举办□
临床科研方法学
接受培训并获得相关证书人员占临床医生比例
%
专门的数据处理和分析中心
有□ 没有□
实验中心
有□ 没有□
省级重点实验室
个
实验室
SPF动物实验室
有□ 没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
个
医疗机构制剂研发部门或中药新药研发部门
有□ 没有□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认定
有□ 没有□
获得认定的临床专业数量
个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
Ⅰ期临床专业组
有□ 没有□
每年接受临床试验项目数量
个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其中临床项目
国家级
项
项
项
项
项
项
科研课题情况
省部级
项
项
项
项
项
项
科研课题经费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国家级
项
项
项
项
项
项
科技奖励情况
省部级
项
项
项
项
项
项
发明专利
项
项
项
项
项
项
成果推广项目
项
项
项
项
项
项
成果引进项目
项
项
项
项
项
项
总数
篇
篇
篇
篇
篇
篇
核心和统计源期刊
篇
篇
篇
篇
篇
篇
学术论文
SCI、EI收录论文
篇
篇
篇
篇
篇
篇
学术著作、教材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名老中医经验继承临床研究项目
个
名老中医工作室(研究室)
个
中医药临床优化方案研究
有□ 没有□ 4
(六)研究队伍
专职科研人员数
人
专职临床科研人员数
人
从事临床科研方法学研究人员数
人
重点专科、学科专职科研人员编制占本专科医护人员的比例
%
研究人员
总数
正
高
副
高
45岁以下副高级职称人员
博
导
硕
导
博
士
硕
士
学
士
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从事信息管理、数据统计人员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硕士研究生
人
人
人
人
人
博士研究生
人
人
人
人
人
博士后进站人员
人
人
人
人
人
培养引进多学科人才
人
人
人
人
人
国家级
项
项
项
项
项
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
省级
项
项
项
项
项
指导老师
人
省级名中医
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或省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继承人
人
国家级中医药类学会理事以上、国家级中医药类学会分会副主委或省级学会副主任委员以上人数
人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学员
人
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
是□ 否□
省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学员
人
5
(七)内部运行机制
人才选拔和培养实施方案
有□ 没有□
2003—2007年培养或引进多学科人才数
人
鼓励开展应用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中医临床适宜技术的激励机制
有□ 没有□
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
有□ 没有□
科研课题管理制度
有□ 没有□
建设和发展规划
重点研究室或实验室管理制度
医院近期和中长期规划
重点专科(专病)、学科建设规划
重点研究室或实验室长期和近期的科研规划
有□ 没有□
有□ 没有□
有□ 没有□
有□ 没有□
(八)对外交流与合作
与国(境)外医疗、教育、科研等有关组织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中医药临床科研合作关系
有□无□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中医药国际合作项目
项
项
项
项
项
国际学术交流
人次
人次
人次
人次
人次
接收国(境)外研修人员、访问学者
人
人
人
人
人
6
二、重点病种
重点病种名称
重点病种选择依据、研究方向和领域
(注:国内外对该病种的研究进展简述、本院开展研究的时间、对该病种的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该病种的特色优势、本院治疗该病种的水平。说明文字限3000字以内。)
7
重点学科
是□ 否□
重点专科(专病)
是□ 否□
是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项目的重点病种
重点研究室
是□ 否□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基地
是□ 否□
积累的住院病案数量
份
年门诊量
人次
年出院人数
人
门诊中医治疗率
%
住院中医治疗率
%
治愈率
%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
项
好转率
%
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
是□ 否□
国家级
项
建院以来已完成课题
省部级
项
国家级
项
在研课题
省部级
项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科研
课题
科研经费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研究人员总数
正
高
副
高
中
级
45岁以下专业人员
博
士
硕
士
学
士
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专职科研
人员
姓名
性别
年龄
学历、学位
硕、博导师
职称
专业类别
从事临床、科研工作时间
年
有关奖励和荣誉称号
在相关专业委员会任职情况
在相关专业期刊编委会任职情况
科研课题
项
科研成果
项
设计主持过国家或省级科研课题
有□ 没有□
学术创新成果
项
学
术
带
头
人
担任过重点研究室、实验室或科研协作组负责人
有□ 没有□
技术创新成果
项
姓 名
性 别
年 龄
学历、学位
职 称
硕、博导师
承担、参加科研课题情况
姓 名
性 别
年 龄
学历、学位
职 称
硕、博导师
学
术
继
承
人
承担、参加科研课题情况
8
姓 名
性别
年龄
学 历、学 位
职 称
专业类别
承担、参加
科研课题情况
其
他
主
要
人
员
国家级
项
科研成果
省部(局)级
项
原始创新成果
项
重要的创新成果
吸收引进再创新成果
项
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
篇
论文、论著
学术著作、教材
部
中药新药
个
医疗机构制剂
个
发明创新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
项
研究成果推广应用
项
国家标准
项
研究成果引用
项
行业标准
项
科研协作网络或研究平台
有□ 没有□
研究成果转化为标准、规范、指南
学会组织标准(专业标准)
项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接收进修学习
人
人
人
人
人
派出学习研究
人
人
人
人
人
9
三、基地建设规划及运行机制
基地建设总体方案
政府组织制定□ 医院组织制定□ 没有□
基建建设领导小组或组织管理机构
政府部门设立□ 医院内部设立□ 没有□
政府已正式承诺配套安排建设资金
有□ 没有□
政府已研究同意保证中医临床研究经费投入
有□ 没有□
政府已落实基地医疗机构制剂申报、科研用药使用政策
有□ 没有□
政府已核定中医临床科研人员编制
有□ 没有□
政府已研究同意由财政确保核定编制的中医临床科研人员工资待遇和相关研究费用
有□ 没有□
申报的重点病种科研计划
有□ 没有□
10
四、省级有关部门审核意见
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审核意见
负责人签名: 部门(单位)印章
年 月 日
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审核意见
负责人签名: 部门(单位)印章
年 月 日
11
《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申报书》填写说明
总体要求
1.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表中要求及本填写说明,认真、仔细填写各项内容,表述准确,简明扼要。
2.申报单位名称、申报单位的人员姓名,除本表规定栏目中允许填写和出现外,其他栏目中不允许填写和出现,如必须使用,请用“×××”代替,然后以备注形式另页说明。
3.申报书中出现的所有病名均按《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15657-1995,以下简称TCD)中的病名填写,并填写相应的代码,同时在括弧内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以下简称ICD-10)填写西医病名及其代码(原则上应标至4位码)。民族医的病种名称可按本民族医的病名填写,但也应按前述原则填写相应的西医病名及其代码。
4.填写内容需打印。
封面部分
1.编号、序号——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填写。
2.申报医院名称——在纸质文本上必须按要求加盖申报单位公章。
3.申报医院类别——请选择在相应的类别后打“√”。
4.单位负责人——应填写申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一、中医临床研究综合能力与水平
(一)基本条件
1.医院等级、级别——医院等级指通过医院分级管理评审所确定的等级,医院级别指省、地、县级。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项目情况——附重点学科、重点专科、重点研究室、三级实验室具体项目名称,作为附件1。
12
3.大型医疗及科研设备——按价格由高到低依次填写。
4.检验科及其它医技科室——说明所开展的项目能否满足临床医疗和科研需要以及室间质评情况,作为附件2。
5.医院数字化信息系统——说明医院医疗和管理工作是否实现电子化,是否建有专科或专题信息交流平台,是否配备可以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的网络、信息传输、数据交换、数据共享和收集系统等,作为附件3。
6.其余各项数据填写2007年底的数据。
(二)中医药特色
1.中药处方比例——中药处方数(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占全部药品处方数比例。
2.中医特色疗法及中医适宜技术——指在临床实际应用的中医疗法和技术。
3.病种质量管理——列出10~15个具有明显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病种。
4.其余各项数据填写2007年底的数据。
(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
1.每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填报一张表,逐一列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项目,表不够可复制。
2.协作单位——列出协作单位名单,说明其辐射和指导作用,作为附件4。
3.诊疗规范的制定——列出每个重点病种的诊疗规范,说明其在行业内推广使用情况,作为附件5。
4.中医特色诊疗技术——说明技术名称、主要适应症及效果等,作为附件6。
5.其余各项数据填写2007年底的数据。
(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13
1.每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填报一张表,逐一列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项目,表不够可复制。
2.其余各项数据填写2007年底的数据。
(五)科研
1.临床科研方法学——说明专门从事临床科研方法学研究的部门和人员有关情况,近年来培训班举办情况,数据处理和分析中心的有关情况等,作为附件7。
2.实验室——实验中心设备设施条件能否满足临床基础研究的需要,省级重点实验室、SPF动物实验室建设情况,作为附件8。
3.医疗机构制剂或中药新药研发部门——说明近年来该部门研发工作开展情况,作为附件9。
4.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说明何时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获认定的临床专业和I期临床专业组的情况,2007年接受临床试验项目情况,以及相关运行机制建设情况等,作为附件10。
5.科研课题情况、科技奖励情况、发明专利、成果推广项目、成果引进项目(包括适宜诊疗技术和特色疗法等)、学术论文、学术著作、教材——逐年列出具体名称、来源、完成情况等,作为附件11。
6.名老中医经验继承临床研究项目、名老中医工作室(研究室)——列出具体名称,并加以说明,作为附件12。
7.中医药临床优化方案研究——是否长期开展中医药临床优化诊疗方案的研究,并定期有总结分析报告等,作为附件13。
8.其余各项数据填写2007年底的数据。
(六)研究队伍
1.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逐年列出项目名称,作为附件14。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或省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全部
14
列出指导老师、继承人名单,作为附件15。
3.省级名中医——全部列出名单,作为附件16。
4.国家级中医药类学会理事以上、国家级中医药类学会分会副主委或省级学会副主任委员以上人数——全部列出名单,作为附件17。
5.全国、省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学员——全部列出名单,作为附件18。
6.其余各项数据填写2007年底的数据。
(七)内部运行机制
1.是否建立有各类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机制,是否制定了针对性强、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培养情况。
2.近5年培养、引进多学科人才的数量及有关情况。
3.开展中医特色诊疗项目、鼓励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如课题中标奖、课题组津贴补助、重大课题院内配套经费、成果再奖励等)。
4.综合考评机制——医院有明确的保持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加强科学研究的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实施方案,并定期考核,如重点学科、重点专科、重点研究室等研究方向是否明确、稳定,是否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科研工作的根本目的,相关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从课题申请立项、实施过程到结题、鉴定、申报成果等是否实行全程规范化管理,是否建立科研绩效评价办法等。
(八)对外交流与合作
1.与国(境)外医疗、教育、科研等有关组织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中医药临床科研合作关系——对合作关系加以说明,作为附件19。
2.中医药国际合作项目、国际学术交流——逐年列出合作项目、学术交流的具体情况,作为附件20。
二、重点病种
15
1.每个申报单位根据本院的医疗和研究基础分别确定3个重点病种,并且确定的病种中至少有2个重点病种在国家确定的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研究病种目录范围内(具体附后)。每个重点病种按重点病种填报表样要求逐个填写,不够可复制。
2.重点病种选择依据、研究方向和领域——说明该病种研究方向是否保持稳定,研究范围是否广泛、全面系统深入(列明在病名规范、症状、证候、证治规律、诊疗标准、治疗方案、治则治法、方药、新药研制、疗效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课题、成果)等。
3.积累的住院病案数量——填写建院以来该病种的所有病案资料的数量。
4.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附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有关材料,作为附件21。
5.科研课题——列出建院以来该病种已完成的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列出课题名称、课题来源、科研经费、承担单位和负责人等),以及目前该病种在研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列出课题名称、课题来源、承担单位和负责人等),作为附件22。
6.学术带头人——必须是在申报医院执业注册的执业医师。对学术带头人从事本专业临床研究的经历、在该专业领域具有的知名度(担任相关学术组织的领导职务,获得有关奖励或荣誉称号等,如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省级名中医、学会任职等)、科研设计及组织实施的能力(如是否设计主持过国家或省级重点科研课题,是否获得过有影响的科研成果,是否具备较强的科研组织管理能力,是否担任过重点研究室、实验室、科研协作组的负责人等)以及学术、技术创新能力等加以说明,作为附件23。
7.学术继承人、其他主要人员——列出承担、参加科研课题情况,表
16
不够可复制,作为附件24。
8.科研成果——列出所有与该病种有关的科技成果,注明奖励级别、个人排名等,列出重要的创新成果、论文、论著、中药新药、医疗机构制剂、发明创新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以及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推广计划、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等)、研究成果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学会组织标准等以及研究成果引用(写入教材或其他政府主管部门颁布的文件)的有关情况,作为附件25。
9.科研协作网络或研究平台——说明针对该疾病的科研协作网络或研究平台建设情况,作为附件26。
三、基地建设规划及运行机制
1.基地建设总体方案——建设目标是否明确,是否符合整体项目设立的宗旨,建设年度目标和任务分解是否合理,可考核性如何,是否有保证建设目标实现的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
2.基建建设领导小组或组织管理机构——各级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或管理组织机构是否成立,政府有关管理部门责任是否明晰,任务是否明确,建设单位内部各有关部门分工是否明确,任务是否到位。
3.保障措施是否健全——相关政府部门为基地建设和临床研究是否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具体包括:政府是否已正式承诺配套安排建设资金,政府是否已研究同意保证中医临床研究经费投入,政府是否已落实基地医疗机构制剂申报、科研用药使用政策,政府是否已核定中医临床科研人员编制,政府是否已研究同意由财政确保核定编制的中医临床科研人员工资待遇和相关研究费用等等。
4.重点病种科研计划——每个病种的研究计划是否完整,目标和成果形式是否明确,研究设计能否体现创新思维,研究计划的技术路线是否合理可行以及研究计划实施的支撑条件及落实计划等。
17
四、省级有关部门审核意见
1.说明所填写内容的可靠性。
2.对申报医院的特点、创新性、先进性及建设规划的可行性等进行审核,并提出具体的意见。
3.对申报医院近两年内是否发生二级以上医疗事故、是否发生严重的医德医风问题以及自2006年4月以来科室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存在商业贿赂行为予以明示。
4.在纸质文本上必须按要求由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和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人签名并加盖公章。
18
附:
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研究病种目录
1、中风病
2、冠心病
3、糖尿病
4、慢性肾脏病
5、病毒性肝炎
6、艾滋病
7、恶性肿瘤
8、慢性阻塞性肺病
9、高血压病
10、骨退行性病变
11、月经病
12、小儿脑瘫
13、再生障碍性贫血
14、溃疡性结肠炎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