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审和奖励办法
第一条 为了繁荣科学技术事业,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成长,为荆州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审和奖励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荆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是荆州市人民政府设立的市级奖,每两年评审一次,获奖论文由荆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奖励证书和颁发奖金。
第三条 参加评审的学术论文,其内容应属于自然科学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领域里学术性成果。
第四条 学术论文必须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论据可靠、论证严谨、结论正确。
第五条 学术论文评选,坚持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并重的原则,坚持“双百”方针,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和择优的原则。
第六条 参评论文限于本年前的两个年度发表或交流的论文。
第七条 申请评审的学术论文须在省级(含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上交流过或在省级(含省级)以上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
第八条 凡属下列情况的不得申报;
(一)已在高于本奖励级别的评比中获奖的学术论文;
(二)一般的工作总结、考察报告、译文、科技专著和
科普文章等;
(三)其著作权存在争议尚未妥善解决的学术论文。
第九条 荆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市科协)负责荆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审的组织协调工作。
第十条 荆州市设立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审领导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领导工作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委会)。
领导工作委员会负责评审组织和领导工作。领导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评审的日常工作(包括受理论文的申报、组织论文的评审、受理申诉和检举等有关事宜)。办公室设在市科协。
评委会由相关专家组成,按理、工、农、医、交叉学科分为五个评审小组,负责对论文进行评审,对有争议的论文进行裁决。
第十一条 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审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四个等次。
特等奖必须是在公开出版的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在某学科的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中有重大创新和突破,并在国内外重要科学和工程检索系统(SCI国际版、EI)中收录的学术论文,其学术水平相当于当前国际前沿水平。
一等奖优秀学术论文必须是在公开出版的国家级或国外刊物上发表,在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在科学理论上有重大创新,或解决了科学实验、生产实践中的重要学术或关键技术问题。
二等奖优秀学术论文必须在公开出版的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在学科的理论研究中有所创新,或解决了科学实验、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技术问题,取得显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论文,其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相当于目前国内先进水平。
三等奖优秀学术论文必须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上交流过或在公开出版的省级刊物上发表,在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理论水平或较大实用价值的论文,其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相当于省内先进水平。
特殊情况,经专家推荐,评委会评审,可以破格入选,但要严格控制比例。论文评选要适当增强对县市区科技工作者的激励作用。
第十二条 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的评审分初评、复评、终评、公示四个阶段。
(一)初评
市级学会(协会、研究会)或县市区科协为初评单位,对学术论文进行初评。
(二)复评
评委会组成理、工、农、医、交叉学科五个评审小组,对经过初评的学术论文进行分类评审。
(三)终评
由评委会进行终评,确定论文的授奖等级。终评结果必须经评审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四)公示
终评结果须经市级公开媒体予以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市政府审批。
第十三条 评委会成员在评审本人及其亲属的论文时,必须回避。评委会成员的回避,由评委会主任决定,评委会主任的回避,由领导工作委员会决定。
第十四条 对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或侵犯著作权益,或冒名、虚报,或提供虚假证明材料,或以不良方式影响评委会成员公正评审者,一经发现,取消其参评资格;已获奖励的,追回获奖证书和奖金,并追究其责任。
第十五条荆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一)以市政府文件对外公布,由市政府向获奖作者颁发相应等级证书和奖金;
(二)编入《荆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集》;
(三)择优推荐到省里参加评奖。
第十六条荆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励经费,由市科协在科普经费中列支,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七条 一篇论文只能在一个学会申报评审。
第十八条 论文作者以论文发表时的署名及排序为准,作者超过三名的,取前三名。
第十九条 对申报评审的论文,如发现有弄虚作假、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等问题,经查明属实,取消申报资格,通报批评并通知本人所在单位。
第二十条 各高等院校、中专学校、省及中央在荆单位、大型科研院所经批准可以设立优秀学术论文申报点。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有效期5年,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